宣传教育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首页 > 宣传教育 > 详情
中国地震局: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什么是逆冲型破裂?什么是主震-余震型地震?一口气弄懂!  146次浏览

来源: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


据央视新闻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图片

初步判定此次地震为:逆冲型破裂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甘肃积石山附近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分析,此次地震位于甘东南地区,距离最近的断层拉脊山北缘断裂约3公里。初步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逆冲型破裂。

甘东南活动构造区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北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重要组成区域。受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长期挤压作用,该区构造活动强烈,发育着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临潭—宕昌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迭部—白龙江断裂、塔藏断裂、岷江断裂、雪山断裂、虎牙断裂等多条深大断裂。


图片

初步判定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

根据历史地震、地震序列衰减特征、地震前兆资料综合会商结果初步判断,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地震,余震衰减基本正常。地震部门正在进一步密切跟踪研判。


图片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附近,通过断层的产状、运动特点等参数,常可以推断出地震的主要机制。一般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对应的地震为拉张型地震、逆冲型地震、走滑型地震。

什么是逆冲型地震?


灾害更为严重,也罕见大陆


相对于走滑型和正断型地震,逆冲型地震具有更强的地表作用,相应的潜在地震灾害也严重得多。具有极大破坏性的逆冲型大地震一般发生于大洋板块的俯冲边界或大陆碰撞边界,而罕见于陆内构造环境。作为发生于陆内逆断层上的逆冲型地震,包括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和大量人员伤亡。


发展阶段

图片



a.在无弹性应变积累阶段,断层能够自由逆冲运动,断层两盘也能够自由运动。


b.在震间弹性应变积累阶段,由于断层逐渐趋于闭锁,断层两盘不能够自由逆冲运动,在断层附近两盘运动受到阻碍,逐渐积累弹性应变能。


c.在震时弹性应变释放阶段,由于断层积累了足够的应变能,断层破裂解锁,能量释放,断层重新回归自由滑动状态。


图片



更值得重视


地震动大小和分布规律不仅与场地条件有关,还受到发震断层几何结构的控制,逆冲型地震震动时程中上下盘场地震动的动态差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什么是主震-余震型地震?


地震序列中震级最大的地震


在大地震前后往往有较小地震结伴而来,这种时间和地域上有关联、结伴而来的地震,就称之为地震序列,并被专家们划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几种类型。


图片



主震-余震型地震特点


主震非常突出,其释放的能量占该地震序列能量90%以上;余震十分丰富,是紧随主震之后常常会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差异十分悬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余震:通过震动释放剩余能量并趋向达成最终“平衡”的过程


大地震往往很难把断层调整到稳定的“最佳状态”,这个调整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余震”。有专家这样解释,地壳岩层在遭遇较大的震动之后,通过余震调整岩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直到新的平衡达成。震源体周围的岩层通过调整相互支撑的“姿势”,构建新的平衡,这些岩层才会慢慢恢复到之前的“稳定”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哪块岩石感觉“不舒服”,需要再调整一下“姿势”时,就会引发其周围岩层的震动,也就会发生一次地震。

图片



简单来说,就好像将黄豆倒进一个玻璃瓶里,看似装满了,但摇晃几下之后总会出现一些空间,再填满之后再摇晃,又会出现新的空间。我们可以把豆粒之间发生的位移看作是一次次小的地震,在摇晃的作用下豆粒逐渐堆积得越来越紧密。而要达到最终的平衡,往往需要多次摇晃。


余震一般何时会发生


主震即最大地震发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发生余震的震级通常情况下会越来越小,余震的频次也会迅速衰减:主震发生后第二天的余震次数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左右;第十天后余震次数就会降到第一天的十分之一左右。

图片



余震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以及震区构造变形速率或者地表变形大小相关:主震震级越大,余震持续时间就会越长;主震震级小一点,余震持续的时间相应也会短一些。


知道了地震相关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还是掌握地震逃生自救技能!
一起学习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

赵静,李皎皎:《对大陆逆冲型地震的一点认识——以汶川地震为例》载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黄蓓:《逆冲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特性的研究——以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载于《国际地震动态》。

综合整理:人民日报、科普时报

















×